当年轻的湘大学子遇上千年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谈球吧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常德市武陵区义渡艺禾艺术农场,向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质画传承人张双惠老师拜师学艺,用青春力量为故乡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书写了一段三下乡活动助力非遗发展的动人篇章。
踏入麻质画展馆,同学们瞬间被眼前的艺术世界所震撼。在张双惠老师的引领下,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麻质画作品徐徐展开。其中,《初到岗中坪》以细腻的麻线勾勒出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麻质特有的纹理仿佛让画面有了生命,将岗中坪的风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同学们驻足凝视,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精妙,眼中满是对麻质画艺术的好奇与向往。
随后,学习之旅正式开启。张双惠老师详细讲解了麻质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从麻纤维的精心筛选、浸泡,到将其捻成粗细均匀的麻线,每一步都充满讲究;在创作阶段,依稿塑形、缠绕、粘贴、分层晕染等工序更是环环相扣,需要创作者全神贯注、耐心细致。老师强调,麻质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天然质朴的质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复制的,每一幅麻质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彰显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理论学习结束后,实践团的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制作麻质画。然而,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麻线不听话地缠绕在一起,粘贴时无法精准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分层晕染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但同学们没有气馁,在张双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技巧,慢慢找到了感觉。那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复杂与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领略到了我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实践团成员们以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老员工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我国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唐春晖、黄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