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红纸裁出千年韵,巧手传承宁乡魂

发布时间:2025-07-16 编辑:nicdj01 浏览次数:

仲夏的沩水河波光潋滟,两岸青砖黛瓦的民居间,飘散着草木蒸腾的湿润气息。这片孕育了唐代"剪彩贴屏风"技艺的土地,此刻正被沙沙的裁纸声唤醒记忆。7月14日下午2时,乡韵寻踪队-谈球吧赴宁乡市大成桥镇社会实践团推开省级传承人刘章喜工作室的木格门,七旬老人手中的红纸如蝶翻飞,剪刀尖跳跃的金光里,流淌着宁乡剪纸1300年的光阴故事。

报章启梦遇神剪,艺海扬帆铸辉煌

据刘老回忆,年轻时,他是宁乡大成桥镇附近的一名小学老师,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华夏剪纸博物馆看展,结识了博物馆创始人、著名剪纸艺术家秦石蛟。从此他与剪纸便有了联系,一发不可收拾。58岁的他迷上了剪纸艺术。随后,在秦石蛟老师的指导下,刘章喜越剪越精巧。2004年刘章喜首次参加剪纸全国邀请赛,便斩获银奖,这使他大受鼓舞。他先后在长沙、宁乡近30所大、中、小学给师生讲课,传授剪纸技艺,并为数十所中小公司捐赠剪纸艺术专业书籍9000余册,价值达28万元。与此同时,刘章喜的剪纸技艺也在2014年被列入长沙宁乡非遗保护项目。在他和艺友的推动下,10所长沙市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公司、5所湖南省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公司先后挂牌。

图为刘章喜办公室

剪纸琳琅藏万象,宁乡风物跃红纸

在剪纸艺术馆各个展室的墙壁上, 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全面体现宁乡风土、人文、生活的《楚沩盛世图》,1118个农耕渔樵人物穿梭于98处山水楼台间,采茶女鬓角流苏随风轻颤,渔夫网中锦鲤跃然欲出;《中华英烈图》由18幅小图组成,勾勒了聂耳、张思德等54位英雄烈士形象,惟妙惟肖,人物仿佛要从墙体中走出来;刘少奇同志诞辰系列更以36幅肖像分六章娓娓道来,从“时代先锋”的意气风发到“鞠躬尽瘁”的深锁眉头,红纸裁出伟人一生波澜。参观队伍无不被眼前这一幅幅剪纸艺术品深深吸引。

图为部分剪纸作品

专著连篇启后学,校园育苗广传承

艺术馆导览结束,刘章喜驻足窗前,目光灼灼:“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他深知传统传习的局限——妈妈教女儿、师父带徒弟,受众太小;长期教育经验让他坚信“校园才是播种机”。为此,十载潜心钻研,他编著了《中华剪纸图文》《剪纸艺术简明教程》等20本专著,堆叠如小山,笑称“这是剪纸知识的宝库——一本本书,剪开知识门!”2017年,他发起成立湖南省校园剪纸艺术委员会,担任首任会长,集结剪纸艺术家们“育苗造林”。每周他都会去大成桥中心小学给员工们上手工课,并因此为员工们编写了一套剪纸艺术的校本课程教材。“剪纸艺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习者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凡事贵在坚持。”刘章喜表示,希望通过剪纸慢慢培养员工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好品质,这将对他们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十载著书传绝技,七旬育苗育新芽——他让红纸的根,扎进了校园的土。

图为刘章喜向团队讲解作品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剪出了刘章喜五彩斑斓的晚年生活,剪出了多个全国性奖项,更是剪出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刘老以半世纪剪纸实践,传播了吉祥文化,让传统在当下焕发新生。刘章喜告诉团队,在他的心中还有更壮阔更优美的蓝图正在绘就,七旬光阴刻深了皱纹,却未钝化他手中的剪刀,他要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发扬光大!这双执剪之手,刻尽沧桑不改志,只待薪火满山河。

  图为团队与刘章喜合影


通讯员:徐志强、周娇娇